>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我国疫苗产业空间大制约多

我国《疫苗供应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到2015年初步建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疫苗供应体系,并安排近百亿元资金扶持。上市疫苗企业也在不断推进自主研发疫苗产品研发,沃森生物(300142)15日表示,公司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使疫苗产业的投资机会再引关注。

 

  不过我国疫苗产业面临较大成长压力,多位业内专家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的体制机制因素制约疫苗产业壮大。特别是国内疫苗研发环节与投融资环节的脱节,致使跨国疫苗巨头利用资金优势加大产业竞争,甚至大量收购国内有潜力的“苗子”项目

  疫苗:高毛利率诱人

  美中生物医药协会会长陈志宏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作为传统性强和高度普及的生物制品,疫苗行业正不断焕发新活力。他介绍,目前国内疫苗开发以传统疫苗为主,欧美疫苗研发则以治疗用疫苗为主,治疗用疫苗等新型疫苗的发展成为市场趋势。

  我国疫苗分为Ⅰ类疫苗和Ⅱ类疫苗,Ⅰ类疫苗由财政拨款集中采购,下游需求稳定;Ⅱ类疫苗实行市场定价,公民自费且自愿接种,对国外制药公司开放,价格远比Ⅰ类疫苗高,利润空间大。

  同花顺统计的生物制品行业上市公司2011年财务数据显示,多数疫苗产品呈现高毛利率特征。沃森生物Hib(西林瓶)疫苗毛利率达93.92%,流脑A+C疫苗销售毛利率达88.27%;华兰生物(002007)疫苗产品毛利率达75.23%;智飞生物(300122)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毛利率达92.28%。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国内疫苗市场增长迅速,2007年时的市场规模约40亿元人民币,2008年超过50亿元,预计2012年国内疫苗市场规模将达120亿元。全球疫苗市场规模从2006年时的100亿美元增长至当前超过200亿美元。2008年开始,我国Ⅰ类疫苗从6种增加到15种,促进了疫苗产业的壮大。

  目前Ⅰ类和Ⅱ类疫苗市场分别保持15%和20%左右的增速,相比Ⅰ类疫苗,Ⅱ类疫苗有着更好的盈利,同时市场竞争也更激烈。Ⅱ类疫苗仅占疫苗总批签发数量的20%,但收入占整个市场的比例达70%。以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和轮状病毒疫苗等为代的Ⅱ类疫苗是国内外疫苗企业研发和竞争的重要对象。

  研发:外资联合控股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相关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未来10年,我国疫苗行业增长速度将超过传统医药产业,创新疫苗的增长率有望超过50%。在高盈利前景刺激下,Ⅱ类疫苗和以治疗用疫苗为代表的创新性疫苗是研发重点。

  陈志宏表示,与传统药物相比,针对乙型肝炎、癌症等的治疗用疫苗通过激活人体免疫力治疗,具有更好的效用,不过治疗用疫苗的研发还需要时间来考验。

  创新疫苗产品刚露头角,研发领域的激烈角逐却已上演。银河证券医药行业研究员黄国珍的研究显示,目前疫苗行业全球份额掌握在赛诺菲·安万特、默沙东、葛兰素史克、辉瑞、诺华五大国际制药公司手中,控制全球市场85%份额,在中国主要抢占二类疫苗市场。国内目前有30多家疫苗厂商,主要产品品种达49个,可预防26种传染病,在Ⅰ类疫苗市场占有垄断地位。但葛兰素史克和诺华等五大跨国药企均以联合控股形式进入国内疫苗市场,分别控制多家生物制品企业。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跨国药企在中国直接收购疫苗项目或并购相关公司是常用手段。赛诺菲·安万特有关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这种方式可以减少文化因素和管理过程中的麻烦。

  另外,在新药研发产出效率不断走低的背景下,联合开发成为主流。赛诺菲巴斯德外部研发部亚太区负责人Raman RAO日前在上海表示,2005年时国际前10大疫苗公司中仅有3个公司与外部联合开发产品,现在则非常普遍,研发过程中会有很多大学和小型疫苗公司参与,并将基因组工具和蛋白组工具相联系,但中国目前联合开发力度仍不够。

  Raman RAO介绍,当前全球疫苗市场价值达178亿欧元,2015年将达218亿欧元,市场发展迅速,但现有疾病疫苗数量仍不够。已有的约70个感染病的疫苗研发目标,只有25个有疫苗产品。Raman RAO表示,容易开发的疫苗都已经完成了,余下的将是非常大的挑战。据介绍,除疾病外,在法规方面也面临问题,如轮状病毒疫苗的效力,FDA设定的法规非常复杂,需要针对6万-7万个婴儿做试验,对产品的研发而言非常困难。

  事实上,国内疫苗企业研发也不断加快联合,2010年华兰生物与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共建疫苗研发联合实验室,沃森生物此前与葛兰素史克联合开发麻腮风疫苗,均引起业内关注。

  但业内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称,国内疫苗产业环境相对封闭,体制机制难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疫苗产业,以传统疫苗为主要研发领域的现状也亟须改变,以推动创新疫苗产品的研发。

  融资:体制仍不成熟

  医药生物研发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所长沈竞康表示,世界前500强企业中研发年投入最多的前三名企业全是医药公司,均在90亿美元以上。由此可见医药生物研发的高投入特点。

  但国内医药生物投融资环境不佳,即使是疫苗研发居前的民营企业,也时常被迫为新的疫苗项目向外部融资。这给在投资领域非常成熟的外资疫苗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

  创时杰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疫苗研发新锐企业,其融资现状具有代表性。创时杰总经理孟夏介绍,公司的癌症疫苗产品先期已收到外资合作伙伴的1000万美元的预付款,如果研发出现实质性进展,将再收到7000万欧元付款;公司的非小细胞肺癌疫苗已针对200多个病人进行了实验,外部合作伙伴将在第三期临试验后接管,并展开800多个病人的试验和在全球各个研究中心的研究;此外,其丙肝疫苗和肺结核疫苗项目,也希望找到更多融资。

  业内专家对此称,疫苗产品以预防性为主,因此安全性要求更高,使得国内研发体制相对保守,政府投资也主要流向了国资背景的生物制品研究所。许多小型疫苗企业因研发资金不足而寻求外部支援,被外资药企趁机收购。

  德诚资本一位投资合伙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欧美国家疫苗研发投融资已经比较成熟,好的概念便可以吸引风投前来投资开发,当研发遇到困难时,可以作价卖掉。而国内在这一方面仍处弱势。

  据美国默沙东公司高级科学家Laura HONG介绍,在疫苗研发领域,大型制药公司最擅长的领域是产品研发、注册、药品上市和全球营销;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和学术机构的优势在于创新型研究、动物模型的概念验证和人体中的验证,甚至是进入临床Ⅰ期和Ⅱ期试验,这些都可以提升项目的估值。

  由于国内疫苗产业投融资体制不成熟,目前外资药企对疫苗项目的收购又被称为“找苗子”,看到好的“苗子”,通常会直接买下或控股,国内许多较好的疫苗早期研发项目被跨国药企收入囊中。

  生物医药的融资尴尬

  “送上门的资金不敢要,想要的资金拉不来,我们的可植入医疗器械研发项目融资正成为难题。”江苏江阴一家医药孵化企业总经理宋先生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说这话时,宋先生正奔波于三江资本举办的一场投融资峰会上,他的融资项目是一种可降解的血管支架。正当他踌躇满志欲大干一场时,项目在研发的关键阶段面对的融资烦恼却越来越突出。

  “江浙一带的房地产老板找上门来,问需要多少资金、多少年产生收益?这个问题实在很棘手,因为医药研发本身的长周期和高风险难以揣摩。”宋先生说,他无法给出如同房地产行业一样精确的盈利时间表。

  许多医药孵化企业期待专业投资机构的资金,但懂得医药行业的投资机构未必对这类项目轻易支持。宋先生介绍,遍布各地的生物医药孵化企业良莠不齐,宣称研发抗癌药物的企业俯拾皆是。真正握有投融资话语权的是大型创投、龙头药企和跨国公司,可在当前国内医药投融资环境下,乐于投资早期研发阶段的机构凤毛麟角。

  浙江一家疫苗孵化企业高管孙女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这种早期研发如同一个黑箱,医药生物专业投资机构能估计其分量,却无法预料最后结果,因而不愿投资。孙女士原在美国一家医药研究机构工作,把项目带回国后创办了公司,但融资难的问题无法解决。一番坎坷之后,她感觉到国内医药孵化企业的项目开发与其说是拼实力,不如说是拼人脉。她说,即使政府主建的生物医药产业园能够给予她3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支持,相对长周期的疫苗研发而言仍是水车薪。

  而在医药生物产业成熟的欧美地区,孵化企业的类似融资难题不是如此突出。研究团队提出具备说服力的研发设计,便可以引来投资,在不同的试验阶段,可以将成果进行估值转让,实现医药项目研究的滚动向前和价值提升,各路风险资本在医药生物研发过程中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像重庆啤酒和岳阳兴长两家上市公司投资研究治疗用乙型肝炎疫苗和‘幽门螺杆菌’胃病疫苗,已是敢吃螃蟹者,却吃力不讨好。”一上市药企高管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在他看来,研发是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非专业机构投资医药研发有利于行业发展,但大量孵化企业的资金缺位却同时表明医药研发出现病态。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国内不缺少天使基金,而是缺少愿意投资医药行业的基金。近年来医药生物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位衍生大量投资机会,资金层面却仍是雷声大雨点小,专业医药行业基金和创投屈指可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重庆啤酒在过去13年来向疫苗研发投入不到1亿元人民币,众多机构却在一年内增加持仓几十亿元,让业内人士望洋兴叹。

  宋先生称,如果获得1000万元人民币,完全可以凭借研发的推进来使这笔投资升值。他介绍,目前的金属血管支架在治疗循环系统疾病后会留在体内,长期对身体不利,而可降解材料制成的支架在完成使命后会逐步降解成为人体需要的金属元素,一旦上市对现有的同类医疗器械冲击巨大。

  在三江资本生物医疗投融资峰会上,看着数量有限的医药企业上台路演,以及红杉资本副总裁陆勤超等在台下细致记录和询问的场景,宋先生称,真想上台毛遂自荐一下自己的研发项目,但无奈僧多粥少,“融资在心口难开。”

Copyright © 2009-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成都立都焊锡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86-028-83595212 13438023681  传真:86-028-83595212 Email:969312056@qq.com

公司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建设路2号 技术支持:觅石互动

蜀ICP备2023021797号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32582